2022-02-22
:老師我想要留在這裡
:老師我真的好累,我不想逛了
(開始坐在地上...越來越癱軟...乾脆倒下)
:老師這個樓梯好像可以溜滑梯
:老師這裡跨過去走比較快啦
(各種攀爬遊戲,直到志工阿姨過來阻止)
//
幾次營隊帶孩子去各種博物館(像北美館或人權博物館等)或是室內觀景處,都是那種大家會認為比較正式、不可嬉笑奔跑的場合。當然老師們也會更注意孩子的狀況,一方面是害怕孩子把展館拆了,一方面也是希望孩子注意自己的安危。
當然老師自己也會在意別人的眼光,害怕陌生人覺得我們不會約束孩子,更害怕展館把我們列入黑名單...可是在這些之前,我們常常提醒自己的是:
1.先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再做下一步行動。
2.絕對不要用別人的眼光來束縛孩子的行爲。
3.孩子很少會是故意要氣你或讓你丟臉,才做這些事,所以切記不要覺得被針對了。
我們不太希望讓孩子聽到:你看別人都在看你了,快停下來。
因為孩子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選擇,別人的眼光和他無關,這會牽涉到羞恥感以及精神壓力,這些對孩子來說無疑是提早經驗社會的壓力以及被迫屈服於這些壓力而改變自己的過程。
如果孩子真的累了想躺下,那在不打擾的狀況,就躺下吧,只要不危害自己或他人安全。
如果孩子真的想嘗試,在允許範圍或是沒人試過不知道可不可行的情況,那就試試看吧,畢竟試了如果有問題那就有人會來告訴你,而孩子就會在這些可以跟不可以之中,慢慢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同時也會願意嘗試,而不會因為常常被阻止,就失去了想冒險的心。
最後,孩子在公共場合有情緒或需求的時候,該怎麼辦?
如果不是你的孩子,請體諒孩子和他身邊的大人,不要輕易成為讓他們備感壓力的人。而如果你發現他們氛圍讓人不舒服,請相信直覺,也許這之間確實有異狀存在,那請記得「勇敢卻理性的介入」。你不是正義魔人或是雞婆的人,而是一位出於真心關愛孩子的人。